- 2015年8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研讨会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
- 2015年9月《关于开展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创建工作通知》
- 2015年11月供给侧改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
- 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谋划“十三五”和全域旅游发展思路
- 2016年2月公布首批创建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名单
全域旅游
示范区
应运而生
- 创建发展意义
- 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
- 政治方面
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抓手 - 经济方面
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抓手 - 民生方面
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的抓手 - 文化方面
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抓手
- 主体
将特定区域(区县省市)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(要素、服务、产品……)
- 做法
进行整体规划布局、综合统筹管理(多部门)、一体化营销推广,促进旅游业全区域、全要素、全产业链(旅游+)发展
- 目标
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 (景区内外城市乡村)、全域共融 (产业)、全域共享 (设施和服务主客共享)
- 本质
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
- 1避免到处建设、破坏资源
- 2避免跃进式扩张、一哄而起
- 3避免同质发展、简单复制
- 4避免唯旅游GDP导向、孤立考核
-
在国家标准指导下,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统计评价体系、用地政策等推进旅游委、旅游警察、工商旅游分局、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和执法监管。
基于国家标准
-
培育核心吸引物,升级特色旅游产品探索全域旅游特色模式和路径。
突出地域特色
-
空间统筹:全域统筹布局,景区内外统筹推进部门联动:通过多级联动和部门合作,推进旅游管理全过程优化。
全面统筹推进
-
以全域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先行示范,梯度推进发展全域旅游。
强化引领示范
李金早提出“今年要推进2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,3年实现6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。”
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单位,县、市为主
首批创建单位已确定,全国共计262家
未列入市县也可创建满足四主两特要求
- 1区域内有明显旅游主打产品
- 2旅游业可成为区域主体功能
- 3旅游业可成为区域主导产业
- 4旅游业可成为区域主打品牌
- 1旅游资源禀赋特别高
- 2旅游产业覆盖面特别广
-
- 申报
- 1、县市自主申报
2、省区初审推荐
3、国家确定名单
-
- 创建
- 1、改革创新旅游管理
2、统筹全域旅游空间
3、打造特色旅游吸引
4、优化旅游公共服务
5、联动构建旅游产业
6、着力营造环境氛围
-
- 验收
- 1、省区初检上报
2、资料审查打分
3、国家组织验收
-
- 管理
- 1、长期动态管理
- 旅游局
- 发改委
- 交通局
- 林业局
- 环保局
- ......
- 横向
- 市级
- 县级
- 乡级
- 纵向
横纵联合多部门齐抓共管
- 综合执法创新(公安、工商、法院等部门)
- 多规合一创新(规划、城建、国土、发改旅游等部门)
- 产业政策创新(财税、土地、教育等部门)
- 旅游统计创新
- (一) 改革创新旅游管理
-
建立横纵联合体制,推进执法、政策、规划、统计创新纵向设置市、县(区)、重点乡(镇)、村四级旅游管理机构——逐级分解任务,确保落实执行。
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服务、标准制订、技术交流等行业促进方面的作用。
探索向社会机构、专业组织购买旅游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管理模式。
- (二) 统筹全域旅游空间
-
旅游发达且经济基础较好区域,应重点提升旅游廊和旅游场域建设。旅游落后且经济基础一般区域,应集中力量建设精品旅游区。
-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—旅游区
-
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空间区域,是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。在不同环境背景中呈现多种形态:城市休闲区、旅游村镇、旅游渡假区、大旅游景区。
发展重点:核心吸引构建——旅游要素配置——服务设施完善 ——多规合一保障落实。
- 全域旅游连接纽带—旅游廊
-
连接不同旅游区的通道,交通廊、景观廊、产业廊、服务廊四合一。
发展重点:景观廊道提升——观景节点打造——休闲驿站建设——产业要素集聚。
- 全域旅游环境背景—旅游场域
-
不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客体,提供生态背景、文化底蕴、产业分工协作等支撑功能
发展重点:提升环境空间——营销人文氛围——优化产业供给——孵化潜力旅游区。
- (三) 打造特色旅游吸引
-
全域旅游时代,旅游吸引物的载体和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
- 发现潜力吸引物
- 产品化开发利用
- 围绕潜力吸引物,打造体验和消费项目
- 品牌化包装营销
- 把潜力吸引物与景区等传统吸引物同等对待,纳入城市各类宣传之中。如在城市宣传片中展现风土人情,定期举办地方文化活动等。
- (四) 优化旅游公共服务
-
全域旅游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,实现从过去的酒店到景区“两点一线”服务向行前、行中、行后全过程服务转变。
- (五) 联动构建旅游产业
-
全域旅游不仅是强调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,而在于以旅游消费为平台,推进“旅游+”和“+旅游”整合,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全面发展。
- 旅游要素升级
- 做优旅游消费
市场需求决定要素升级方向
- 产业纵向带动
- 横向“旅游+”
旅游活动和投资向关联产业渗透
- 产业纵向带动
- 纵向“+旅游”
旅游需求刺激上游产业结构性改革
- (六) 着力营造环境氛围
-
全域旅游不仅对目的地的硬件配套水平提出要求,更看重营造“处处是旅游环境、人人是旅游形象”的旅游氛围,主要包扩生态环境、人文环境两方面的任务。
综合贡献
- 提升区域软实力
- 提升品牌影响力
-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
- 旅游业对当地GDP综合贡献大于15%
- 对脱贫的贡献大于20%
- 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大于20%
- 对财政税收的综合贡献大于15%
- 对农民居民增收的综合贡献大于15%
“优先”效益
- 财政支持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
- 改革试点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
- 基础设施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
- A级创建优先支持A级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
- 投资支持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
- 人才培训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
- 宣传推广优先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
- 重点联系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
一句话诠释: 全域旅游是将区域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。